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世纪帝国 > 第一百九十七章 胜利万岁!(下)
    第一百九十七章 胜利万岁!(下)

    中俄双方以同样形式签署了《中俄战俘交换协定》和《中俄通商条约》,沙皇政府分五年支付总计一百五十亿法郎,折合六亿英镑的对价,其中五十亿法郎立即支付,从中国购买总计六十万支步枪,一亿两千万发子弹,一千一百四十门火炮,六十二万发炮弹,两千四百挺轻重机枪,以及军装,军靴,背囊,水壶,骡马大车……当然,这些都是缴获自远东和西伯利亚,中亚的俄***队。除此以外,中国方面还要提供一部分军事物资。

    此外,中国方面还需要立即将第一批不低于十万人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战俘转交给沙皇政府,并由上述军备物资武装完整。其余五十万名战俘嗣后陆续启程。

    由英法美德奥五国组成的银团,则同时与沙皇政府签署了高达二百亿法郎,十年期的巨额借款合同,年息百分之五,由俄国的关税乃至铁路作为担保。

    到了这个时候,沙皇算是松了口气。说白了,那一百五十亿法郎,折合六亿英镑,除了买东西,买人,更是战争赔款。只不过赔款终归有些没面子,干脆就用“交易”来替代。不过,沙皇很快又抱怨起手下的部队之前执行“焦土政策”,搞出上千公里的破损铁路,让他的“精锐部队”难以快速回到欧洲投入战斗。不过,中国方面倒是很痛快地表示,“如果铁路运输有困难,只要沙皇愿意支付运费,且能够确保黑海内的安全,中国方面可以用船运在两个半月内把第一批装备完毕的俄国部队船运到黑海北岸的敖德萨”。

    这个提议正中沙皇和英法的下怀。

    已经决定投下筹码的法国方面拍着胸脯表示“将派出舰队护航”,但“需要土耳其方面的谅解”。而土耳其方面的态度则很明确:要么认可土耳其的领土要求,要么不要想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想着自己那个可怕的猜想,耳闻土耳其新军势如破竹,沙皇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咽下一口气,与土耳其方面草签了《基辅-君士坦丁堡协定》, 把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卡尔斯、巴统、阿尔达汉和巴亚齐特这些割占自土耳其的土地退还给了他们,但巴库地区,在沙皇***政府的坚持下,加上英法态度坚决(其实是担心德国获得太多石油资源),也是因为此地本来属于波斯,和土耳其没什么关系,土耳其人缺乏足够的道义理由,土耳其人没有得逞。但好在土耳其人得到了巴统这个至关重要的石油港口,等于也可以分润巴库的好处。

    而在罗马尼亚方面,沙皇也提出了条件:愿意与罗马尼亚王国政府就北比萨拉比亚进行谈判,但需要对方支付一定的代价:以优惠价格向沙皇政府提供农产品以及石油(巴库的油井被工人摧毁),以及志愿军,要求他们“如同三十年前俄国人为他们所做的那样(指俄国在俄土战争中帮助罗马尼亚获得独立)”,在双头鹰的旗帜下“再次并肩携手,与共同的敌人作战”。

    五月二十五日,俄罗斯沙皇政府与罗马尼亚王国政府签署《比萨拉比亚归属协定》,罗马尼亚王国政府收回北比萨拉比亚,举国欢腾。

    半个月内,多达五万人的罗马尼亚“志愿军”持械进入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帝国沙皇麾下,接受沙皇的薪俸组成了“罗马尼亚军团”。而沙皇则拿出大批逃离圣彼得堡时随行携带,世代相传的无价之宝抵押给巴黎的银行,借得了巨额战费。

    -----------

    在中俄条约签署之后不久,中国和英法德美就签署了《中华帝国与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德意志帝国有关西伯利亚地区商业合作开发的协议》。出于对英法德美对俄贷款的抵押物—西伯利亚矿产和铁路权益因归属中国而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补偿,并将西伯利亚内陆对列强经济开放,中华帝国作出以下承诺:

    第一,如果沙皇俄国政府被推翻,且四国在俄国以西伯利亚权益为抵押的国债违约,中华帝国将以象征性的价格将西伯利亚铁路线三成的权益转让给四国银行团;

    第二,中华帝国承诺将投资完全修复属于中国段的西伯利亚铁路,并在十年内将其改建为复线铁路,四国银行团为此提供八千万英镑的贷款,而中方以中方所有的西伯利亚铁路百分之十九的权益作为抵押;

    第三,中华帝国方面尊重四国资本在西伯利亚已经投入的资金,如有损失,中华帝国愿意对其按价补偿。

    商约的签订,让英法德美四国在西伯利亚投入巨资,或者是以西伯利亚铁路和矿产为抵押物对沙皇政府提供了巨额贷款的银团和企业顿时松了口气。

    显然,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同心协力,“平定赤祸”。

    --------------

    此时此刻,在俄国爆发的内战已经进入了异常残酷的阶段。

    之前,沙皇仿效苏维埃,但去除了激进内容的敕令一道道发出,并且率先在占领区开始了改革,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也进行了全国杜马选举,大批的立宪派和开明士绅,知识分子在基辅组成了“临时杜马”,并且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甚至沙皇承诺除了预算权和立法权之外,还将给与杜马“前所未有的独立与尊严”。

    在乌克兰,伏尔加河,顿河这些传统上忠于沙皇的哥萨克地区,沙皇的形象再次高大起来。

    而就在这个时候,又一个事实,让这位原本黯淡无光的沙皇,一跃成为了东正教的圣人。

    五月三十日,俄罗斯帝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退位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站起身,拥抱了哭泣不已的妻子和孩子,又拥抱了已经成为沙皇“米哈伊尔二世”的皇弟米哈伊尔大公,平静地说道:“米夏,保护好俄罗斯和人民。”

    米哈伊尔大公表情复杂地看着自己这位一贯懦弱卑庸,但对亲友极为宽厚的皇兄,深深一鞠躬。

    随后,前沙皇来到马林宫的三楼阳台,面对下面十余万军民,发表了自己的退位演讲。

    “……俄罗斯人,忠诚,勇敢的哥萨克,你们的沙皇,在这一天签署了自己的退位诏书。感谢上帝,此刻我的心情安宁而平静……我们生而有罪,并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秉持信念,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我身为沙皇的日子里,我曾经努力,却终究有负于人民的信任,让人民蒙受了苦难……我的弟弟米哈伊尔,我的忠实的大臣们,以及现在身为杜马成员的俄罗斯的绅士们,他们都曾经劝导我,帮助我。但我已经身心疲惫,而且我相信,我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加适合统治俄罗斯,能够给俄罗斯人带来光明的沙皇,他就是我的皇弟,米哈伊尔?亚力山德罗维奇,请诸位为他欢呼,为他祝福,以上帝的名义,天佑俄罗斯!”

    新沙皇米哈伊尔二世,在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中登上了马车,在近卫军的护送之下前往索菲亚大教堂,并在那里接受了基辅大牧首的祝福,戴上了罗曼诺夫王室世代相传的皇冠。

    “……朕就此立誓,服务于俄罗斯,视其为祖国,无视恩怨与财富,只一心一意关心俄罗斯的复兴与强大……”

    新沙皇米米哈伊尔二世手抚圣经背诵了简短的誓词,随后接受了文武重臣的宣誓效忠,宣布正式成为“奉天承运,全俄罗斯的立宪皇帝”。

    新沙皇随即宣布了他的施政纲领:坚持前沙皇尼古拉二世陛下发布的敕令,对俄罗斯进行改革,并愿意与新独立的民族地区进行谈判,并“衷心希望他们以上帝的名义,继续与俄罗斯站在一起,无论以何种方式”。他还提出,对目前“苏维埃伪政权统治之下的人民,只要没有犯下俄罗斯帝国法律严厉禁止的行为,只要没有犯下杜马和最高法院认为属于叛国的罪行,全部予以宽恕,并以上帝的名义,任何人不得在事后清算”。他还提出,“目前已经由农民分配的土地,原本属于沙皇所有的,仁慈的沙皇将对他们的所有权给与承认;属于其他私人所有的,将由俄罗斯帝国政府对土地所有者授予十年期的国债加以补偿”。此外,沙皇提议,“为了俄罗斯的公正,为了俄罗斯人的苦难,恳请诸位俄罗斯的爱国者,以上帝的名义,捐献一部分你们已经被农民分配的土地,你们将获取俄罗斯的敬意和永久的荣誉”。

    同时,沙皇宣布,“凡宣誓效忠于沙皇,并为了沙皇与祖国奋战的军人们,都将对他们的土地获得永久的所有权,任何人不得剥夺,而慷慨的沙皇将给与他们与他们的功绩相称的荣誉与财富”。

    作为登基仪式的必备节目,米哈伊尔一世沙皇同样给前来参加的军民赠送了黄油,奶酪,熏肉,伏特加,并宣布放假三天。

    沙皇的敕令在军民中引发了狂欢。

    很快,沙皇政府控制地区纷纷发来效忠通电,而维特,罗坚柯,李沃夫大公等则纷纷以身作则,宣布将自己的部分土地捐献给国家,“不求回报”,而新沙皇则投桃报李地送上高贵的头衔和大把的勋章。

    一时之间,沙皇控制区内一些忠于皇朝的士绅,或是出于感动,或是出于对苏维埃强迫分地的恐惧,纷纷前来拜谒新沙皇,并献上自己的部分地契,随后接受沙皇的祝福和授勋,赐爵,而在传统而保守的顿河-伏尔加-乌克兰民众之中,沙皇的形象再次恢复了高大全的半人半神。

    这种感激之情,又混杂着对前任退位沙皇的某种同情和愧疚,基辅大牧首宣布,“鉴于尼古拉?亚力山德罗维奇表现出了崇高的道德和对信仰的虔诚”,俄罗斯东正教会基辅教区“将强力推动在这位俄罗斯伟人死后将其封圣”。

    -----------------

    圣彼得堡方面,苏维埃政权正在大张旗鼓攻击沙皇政府“***苟安,无视俄罗斯民族的传统与光荣”,宣布“苏维埃政权支持与中国方面的和平,但坚决反对这样出卖主权的条约”,同时紧急联络中国方面,表示“依然愿意以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为界与中华帝国达成君子协定,并诚恳地希望双方携手打击我们共同的敌人沙皇***政府”。

    苏维埃方面提醒中国,“沙皇政府一贯缺乏信义,屡次背弃对内对外的条约和根本法就是明证”。柯伦泰夫人认为,“沙皇政府与英法德等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权一直关系密切,一旦苏维埃的伟大革命遭到镇压,一贯仇视有色人种的殖民者必然联合起来遏制中国的发展,甚至联合入侵”,“中国人民与苏维埃人民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针对因苏维埃反对沙皇***条约而在统治区内泛起的反华浪潮,乌里扬诺夫站出来给与了直言不讳地批评。这位领袖指出,“在反抗沙皇******的革命运动中,中国人民始终是我们的战友,一起为了推翻沙皇政府而战”,同时也宣布“对中国人民退出与沙皇***殖民政府的战争感到遗憾”,提议“为了防止沙皇***统治卷土重来,也是为了防止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干涉,中苏人民应该紧密合作”。他重点批评了社会革命党人的“革命盲动”,指出他们“被狭隘的,有害的,落后的民族主义观念冲昏了头”,背弃了“一个社会主义者应该抱有的基本阶级立场”。

    在内部,这位领袖提出“苏维埃需要朋友,绝不能四面树敌”,“我们还要依赖中国人提供粮食,工业原料和武器弹药,也需要他们帮助苏维埃稳住德奥和芬兰,避免多面受敌”。

    乌里扬诺夫的意见得到了马克西莫夫的支持,却遭到了布尔什维克内部激进派别的反对。对此,乌里扬诺夫怒斥他们“不像国际主义者”,倒像是“满脑子国家主义的宪兵”。崩得支持乌里扬诺夫,掌握着契卡的捷尔任斯基甚至秘密建议乌里扬诺夫“采取断然措施解决解决社会革命党“这个革命的毒瘤”,却遭到了乌里扬诺夫的拒绝。

    乌里扬诺夫认为,社会革命党人是可以团结的,也是必须团结的,“革命的力量要持续加强而不是减弱,需要的是团结而不是分裂”。

    此前,外高加索共和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军队的联合绞杀下已经灭亡,朱伽什维利和加米涅夫化装逃亡,来到了苏维埃控制区,立刻坚定地站在了乌里扬诺夫一边。

    而另一边,年轻的布哈林,与激进派们,甚至包括社会革命党人中的一些左派一起指责乌里扬诺夫“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背弃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理想。他们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由官僚资产阶级,地主和无产阶级中的腐化堕落分子,农民中的封建分子联合执政的,最具有欺骗性和危险性的政权”,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大敌”。对于这样的敌人,“苏维埃绝不能妥协,必须坚决斗争”。

    季诺维也夫,这位另一时空十月革命后著名的“国际主义布尔什维克”,并因反对斯大林“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而被开除出党并处决的布尔什维克理论家,创造性地提出了“苏维埃是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祖国”,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首先打败我们最危险最直接的敌人— 沙皇***政府和他们的欧美同盟者”。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是苏维埃天然的盟友”,“他们具有鲜明的反西方,反殖民思想,是可以被影响,可以被改造的,也是革命在这个阶段所需要的盟友”。

    这个时候,社会革命党中的一些力量也站出来支持列宁。

    瓦西里耶夫指出,“盲动和狂躁的革命急性病会把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推向毁灭”,“一切为了胜利,这才是现阶段的根本信条”。

    最后,身在前线的托洛茨基也发来电报,“坚决支持乌里扬诺夫等同志的正确意见”,“苏维埃红卫军建议首先打垮眼前的白军,巩固革命成果”。

    --------------

    在暹罗方向,华军早已获得全胜。

    早在一九o六年的一月,从暹罗湾登陆的华军陆战队包围暹罗首都曼谷,曼谷爆发兵变,军政府被推翻,国王拉玛六世宣布无条件投降;

    一九o六年一月二十五日,中华帝国与暹罗签署《曼谷条约》,条款如下:

    第一,中华帝国对暹罗行使政务督导,为期十年,到期由双方谈判决定是否继续;

    第二,暹罗军队只保留三万人,不得拥有三千吨以上的作战舰只;

    第三,中华帝国将在曼谷,吞武里,清迈和乌纹驻扎军队,占领军总人数不超过三万人,军费由暹罗方面支付八成,并租借宋卡,万伦,梭桃邑为海军基地,为期九十九年;

    第四,泰国政府将分期十年对中华帝国支付三亿美元的战争赔款,首期支付一亿美元。

    随后,暹罗仿效***和朝鲜例,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商务条约和军事同盟条约,彻底归入中华帝国东亚秩序之内。

    中华帝国的胜利已经无可置疑。

    举国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