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官运 > 韩信之死与《官运》
    韩信,著名的历史名将,给后人留下的“*之辱”“背水列阵”“多多益善”的典故脍炙人口,在军事、人生事业上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韩信的一生是辉煌而又可悲的,他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就了刘家千古基业,也使自己卑微地位的流浪者因此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王。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和众多的军事天才一样都演绎着同样的历史悲剧,最终不得不走向灭亡。

    韩信出身贫寒,而又不务正业,穷得甚至于连一口饭吃也是问题,依赖着别人的施舍度日。他在少年时过着的日子是屈辱的。因常常到南昌亭亭长家食宿被亭长的妻子嫌弃;在河边钓鱼依靠一位老大娘的施舍,当他感激老大娘的时候还被好心的人抢白:“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报答吗?”在街上行走被淮阴的屠户侮辱,*之辱成为人们羞辱的话题。

    我不怀疑韩信的出身,如果他出身显贵,或有名师传授,历史纪录不会有意抹杀。韩信成为刘邦第一大将的一经历非常奇特。他基本上没有战争经历,仅有的阅历是他当过短短几年的下级官员,从没有统兵打仗。他先是在项羽的部下做个郎中,这个过程算是他军事生涯的起点,也是他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前唯一的一段军事历程,能够跟随项羽的部队学习战争,这段时期业非常短,大约不到一年的时间。后来因为多次献策没有被项羽采纳而投奔刘邦,但到了刘邦那里仍然默默无闻,担任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因为熟人的关系才担任治粟都尉。

    韩信是一个天才,与大多数军事名将不同的是他的出现是突然的,他的才能与生俱来。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师从、没有贵族血统、没有特殊背景,依靠的就是偶然的机会和他的天分。在历史上没有哪位名将象韩信那样横空出世。多数名将都出自军事世家,也有一些著名将领出自平民,但他们都是从下级军官开始不断积功才成为名将。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奇才也是因为汉武帝的亲戚关系才得以有单独领兵作战的机会。韩信,仅仅是与萧何聊天交流几次,后来通过萧何向刘邦推荐就“草率”地拜为大将,从此,韩信把他的军事奇才发挥的淋漓尽致。

    韩信没有在底层的工作中展现才能,他突然成为刘邦的大将军在历史上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刘邦为何仅凭一面之词答应萧何拜韩信为大将呢?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从这件事我们只能假设和推断,或者当时萧何的势力非常大,刘邦要听萧何的安排;或者刘邦是真的具有大智慧的千古人杰,对萧何完全信任和依赖,把自己的事业完全托付给能力在他之上的萧何;或者刘邦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平平的人物,他的事业被部下推着向前发展,完全是依赖于他的部下而成就了帝业;或者是萧何的确逃跑过,回来不好交差以推荐韩信进行的一次赌博。总之,在韩信拜为大将之前并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但他确实有才能,并且志向高远。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总结是:“我到淮阴去,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的时候,他的志向也与众不同,母亲死的时候穷得无法安葬,然而却又经营宽敞的坟墓,能够安置一万户人家……,他对汉朝的功勋差不多可以跟周公、召公、姜太公相比较……。”

    韩信有才华,也有志向,它需要一个能够成就自己的主人。项羽、刘邦等在秦朝末年响应陈胜起兵反秦,以复辟诸侯国为号召,其中实力最大的是项羽领导的楚军,实际指挥着整个诸侯部队,因此,韩信在项王的部队里寻求发展。从葬母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希望成为一个万户侯。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因为衣食成为一个为衣食奔波的普通人,他在寻找机会。年轻的时候衣食无着,依靠别人弄点剩饭吃,但他相信自己能够有出头的时候,老大娘给他饭吃时他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后来他的确做到了,送给老大娘一千金);他喜欢佩刀带剑,*之辱不仅仅是胆小怕事,遇到这种事,要么是因为胆小、要么志向高远不与小人论长短,总之他没有把屠户杀了(后来他分封为楚王时还把这位屠户任命为中尉)。史书记载韩信“相貌威武”,“屠户说:‘你虽然个子高大,喜欢佩戴刀剑,内心却是胆怯的’”因此,韩信他身材高大、喜欢舞刀弄剑,但不是趁一时之气的人,是有理智的人(后来韩信成为楚王时解释为什么没有杀死这位屠户时说:“杀他没有道理…”)。韩信相信自己的才华,也希望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韩信在寻找展现能力的机会非常艰难。在项王部下时常常向项羽献策,没有被采纳,后来他认为跟随项羽不会有施展能力的机会就投奔刘邦。在刘邦麾下依然没有机会,在跟随刘邦到达南郑前,韩信多次表现过自己的才能,但一直没有得到重任。在担任接待宾客小官的时候因犯法差点被斩,在行刑前大叫:“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才被免除死刑。与滕公交谈后向刘邦推荐才提升做管农业生产与军粮供应的官员,之后韩信还找机会多次与萧何交谈,虽然萧何认定他是奇才,但仍然没有被重用。部队到达南郑韩信逃跑了,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韩信对自己的才能是自信的,也是很自傲的,这点萧何非常清楚,因此,安排韩信职务时萧何对刘邦说必须拜他为大将他才不会离开,也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成就了韩信也成就了大汉王朝。

    在刘邦第一次与韩信交流中可以看出韩信的志向,他对项羽的“妇人之仁”有过非常精辟的评价,说项羽待人仁慈有礼、言语温和,关心部下,但部下有了功劳应当加封爵位时,却把刻好的印章拿在手里,玩弄得磨去了棱叫也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谓的妇人的仁慈啊。这虽然是分析项羽最终不能成就大业的理由之一,但我们也可以看出韩信相信在刘邦的事业中可以得到封侯封王回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他带领大军占领齐国后就请求刘邦任命他为代理国王。至于韩信封为楚王后谋反的记载,可信度不高,韩信要背叛大汉王朝的可能性不大,他和其他的异姓诸侯王一样都被以谋反的名义消灭(长沙王例外)——这是帝王株杀功臣的常用借口。

    韩信有才华,平定三秦,消灭魏、赵、代、燕、齐,围困楚霸王在垓下最终统一天下。在整个刘邦集团众将里,战功排在第一位的无疑是韩信。就连汉朝开国第一谋臣张良对韩信也赞赏有加,在韩信开始为大将时,张良对韩信有很高的评价,他离开刘邦回韩国时对刘邦说:“能够独当一面的只有韩信。”

    韩信一直是单独带领一支主力征服淮河以北各诸侯国。他所领导的这支部队很少有败绩,可谓是常胜将军。他的精锐部队经常被刘邦夺去,即使是这样,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韩信兵败的记载。而汉王的另一支主力部队由刘邦自己亲自统率,却败多胜少。刘邦经常败得很惨,几次孤身逃命,狼狈的几乎把儿女都抛下,不是他的太仆驾车技术高超的话,刘邦几次都可能被俘。最惨的一次是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楚国都城(彭城),被项羽从齐国千里奔袭的两万人打得全军覆没,父亲、妻子等都落入敌手,最后不得不在项羽以烹杀他父亲相威胁的时候说:“我们俩是兄弟,我父即你父,你烹杀他请分一碗给我吃。”才使其父免于被杀。

    与刘邦相比,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非常高超。韩信带领几万人攻打赵国时,面对敌军二十万人采取背水列阵,半天时间把赵国的军队打垮,赵王歇也被活捉。韩信对部下解释胜利原因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到韩信的才华,他说:“我韩信并没有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就是所说的‘驱赶市民去作战’,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把军队安排在死地,让他们处于可以逃跑的地方,大家都逃跑了,能够胜利吗?”在《史记》里,司马迁对韩信征战有几次战役作了较详细的记述,都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韩信的结局是悲哀的,成为一方诸侯王是他的志向,按他的功劳在汉朝建国的历史上无人出于其右,分封建国实不为过分,况且,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势力仍然存在,并且是一种文化,刘邦胜利后天下的格局仍然会以郡县和分封建国同时并存的形式存在,统一之初刘姓大量封侯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韩信希望成为诸侯王是肯定的,也是他认为理所当然的。但认为他成为楚王后准备起兵造反,这非常值得怀疑,在古籍里也没有其证据的记载。降为淮阴侯后造反这还合乎情理,因为降为淮阴侯时他基本是被软禁,这时拼命一搏是有可能。

    《史记》作为当时代的历史纪录,对韩信的忠诚基本上也是肯定的。韩信知道被刘邦怀疑,并且几次抽走他的精锐部队,但他在面对楚国的说客面前始终忠诚于刘邦。如果攻占齐国封为齐王后,听从楚国的劝说拥兵自重的话,楚、汉、韩三国形成就可能会早几百年在中国出现,但在重利面前韩信是坚定地执行了汉王的命令,最终使楚国灭亡,建立了大汉王朝。

    汉朝建立不久,刘邦就很快着手收拾异姓王了,他们对王朝的威胁很现实,兔死狗烹、鸟亡弓藏,韩信在云梦泽被捕后在囚车上大喊的就是这句话。韩信反不反其实都是一样的,韩信的兵、比高组的精锐,将、无人是韩信的对手,即使韩信不反,借口总会有的,其他几个诸侯王就是这样一个一个被消灭了,何况韩信才是汉王朝最大的隐患。的确,韩信只有走向悲剧这条唯一的路,原因就是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力量太大。客观地讲,不消灭韩信,汉朝就不会有后来几百年的繁荣与稳定,至少文景时代会处于动乱之中。七国之乱,如果加上韩信的楚国,春秋时代又会可能重演,战国争霸又会再现。

    萧何、张良、陈平等作为谋臣只能为汉王朝的建立出谋划策,曹参论功勋排在萧何之后名列第二,他也只不过是韩信麾下一名战将。细数汉王朝将相,唯韩信有帅才,进入老年的刘邦怎么能够留得韩信在就去天国呢?秦朝没有内患的基础,但法家思想统治的秦国,因为苛政导致希望万世相传的始皇帝万万没有想到只传到二世就断了祭祀。刘邦,一个平民出身的帝王,刘姓并没有诸侯的血统,没有显赫的历史背景,完全是在诸侯拼斗中形成的一股新兴力量,他的基业需要通过残酷的杀戮剪除异己,才有可能世代相传。因此,刘邦曾立下规矩“非刘姓不封王”,连吕后称制时想立娘家人为王也费尽心血,最后得到陈平等人的支持才得以实现。

    有韩信等人在,刘邦死不瞑目,更何况还有一个吕后更加残忍。刘邦死后吕后曾计划对功臣们进行一次大清洗,只是担心失败才作罢。可见,为了基业的稳固,对功臣们大开杀戒在帝王的眼中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因此,韩信必死,反与不反结果都是一样的。

    韩信之死不是因为刘邦太残忍,是因为韩信自己太有才能。更何况君臣之间从开始就互相猜疑,这样的结局就早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