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傲视苍生 > 世家
    “”,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四世之后即行毁轶,不再祭祀;而始祖庙则世世永祭,因此得称“”。孔子受世世祭祀、陈涉被明令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他们均享有世世永祭之庙,他们都被列入了“”。

    “”一词,首见于《孟子·滕文公》:“(陈)仲子,齐之也。兄载,盖椽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赵岐注:“孟子言仲子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为齐卿,食采于盖,禄万锺。”从孟子的原话和赵岐注可以看出,是指那些世卿世禄的家族,包括他们的家人,子弟。这个概念,与《史记》体例明显不符,《史记》三十,从未收录过任何一个卿大夫一级的官员。但孟子的这个概念,却被后代的训诂家混入了《史记》的解释中。刘宋裴骃把孟子的“”引做“系家”,然后作《集解》说:“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这是说,诸侯“以代为家”,就是“诸侯本系”。但是,孔子、陈涉并非诸侯,何以列入?如果说那是司马迁尊重他们,以个人感情随意抬高人物地位,以至破坏了《史记》的体例,司马迁能是这样不严肃的史学家吗?

    先说“家”字,家不是家庭之家、家族之家。家是宗庙。卜辞有父庚家、父甲家、母辛家……这些家,都是先人的宗庙。因此的家,也是先人的宗庙。

    周代礼制严格,人分等级,什么人可以建立几代宗庙,都有一定的规定。《礼记·祭法》说: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

    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

    ……

    考庙即父庙,王考庙是大父即祖父庙,皇考庙即曾祖父庙,显考庙即高祖父庙。高、曾、祖、父四庙为亲庙,祖考庙是始祖之庙,郑注:“祖,始也。”孔颖达疏:“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这就是说,周天子之庙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文王、武王,为不迁之庙;其它高、曾、祖、父为代迁之庙,因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儿子一辈,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亲庙之中了;到了孙子,连原来的曾祖也退出四亲,不成为曾祖、高祖了。因此,四亲庙随着辈份的降低而代迁,它们不是永远不迁之庙,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样,永远得到后代的祭祀。

    诸侯之庙有五,即始祖庙,这是不迁之庙;另有高、曾、祖、父四亲庙,为代迁之庙。

    大夫以下,都是新庙,都是代迁之庙。

    孔子不是诸侯没有人为他建立始庙,但他死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手于孔子家。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晕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从以上一段文字看,孔子死后,以其所居堂为庙,从春秋末至汉初,祭祀不绝;汉高祖祭孔子以太牢,百官司更礼敬之,从此香火不绝,所以孔子之庙,也就成了世代不迁之庙,所以司马迁才将孔子写入。

    陈涉为什么列入?这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因为“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他本人虽无后代,但刘邦为他置守冢三十家,他一直享受着血食祭祀。这守冢,就是他的累世不迁之庙,因此他的列入,完全是刘邦的功劳。有《史记》以来,人们把陈涉列入,都看成是司马迁对农民起义领袖的偏爱与抬高。不是,要说爱,也只能先说刘邦对陈涉的爱,其次才是司马迁的爱。

    另外,韩信、彭越、黥布、魏豹……他们都曾封王封侯,但都没有列入。因为此数人虽封王封侯,但随即被杀除国,还有什么不迁之宗庙?

    图片为中国时间最长的乱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将门之一,汝南安城周家世系表。

    ……

    纵观三十,篇篇都合乎“不迁宗庙”之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那些怀疑司马迁这也错了那也错了的自以为是的诸公诸论,统统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