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地球计划 > 五 火山“化石”
    林倬汉跟随詹姆斯进入小会议室,詹姆斯引导他在椭圆形会议桌下方就坐,上方应该就是平日总统的位置。詹姆斯自己则坐在外围第二排的沙发上。因为飞行高度的原因,机舱外天色还比较亮,但会议室仅有的单侧窗户大部分遮阳板都处于关闭位置,会议室内显得有点暗,詹姆斯并没有开灯的意思。会议室壁上挂钟的荧光一闪一闪地秒跳,使室内的气氛静得有点压抑。

    挂钟的时间指向华盛顿时间二十二点正。林倬汉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表,表上有两个显示,一个是设定时区北京时间上午十一点,另一个是漫游时区当地时间十八点,按时区分析,应该已经到达阿拉斯加上空。从机上往下看,太平洋的颜色已经由蔚蓝变成了深蓝,而原先在阳光照射下灿烂的白云也褪去了金色的镶边,变成一朵朵乌云。远远望去可以看到渐渐灰暗的大陆中有一道亮色,那应该就是海拔6100多米的阿拉斯加山脉,麦金利山山顶终年不化的积雪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明亮。也是此时目光所及之处唯一太阳还没有落山的地方。

    林倬汉的头顶上直射下一束灯光,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打在林倬汉的身上,光线却并不刺眼,好像给他穿上了一件荧光衫,发出柔和的祥光。接下来,在椭圆形会议桌的其它几个空位上,一一出现了与会人员的立体全息影像,不仔细看,就好像真人一样,活灵活现;仔细地看,你可以发现在每个座位的头顶上,有4束微弱的光线投影下来形成了影像,但超出4束光构成的正方形以外,影像就不再延伸。所以如果有人把手伸出了成像范围之外,在非真人所在的会议室,就会看不到他的手。

    这时,一个浑厚的声音说话了:“各位好!现在我们会议开始了。很不好意思午夜把各位请到一起开会……”

    林倬汉环视了一圈,发现大家都面向上方的主席位置,认真地听讲,只有左侧的一位亚裔人也在狐疑地东张西望,因为主席位上没有人,而声音却是从那儿发出的。“也许今天是要隐身主持了,”林倬汉想。

    “今天很荣幸请到了各位世界科技领域顶尖的科学家。我是美国国防部长布兰克·瑞恩。我首先介绍一下在座各位的身份。我右侧的这一位是…”

    既然讲到了“右侧”,那么他该现身了。林倬汉站起身来,禁不住一笑。原来主席位置上,坐着一个小矮人,只有常人的四分之一高度,刚才自己坐着,就看不到他,现在站起来,才看到他的头和动作的手。自己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矮小的人,所以禁不住就笑了。但马上觉得这不礼貌,就强忍住笑,脸上的表情显得有点诡秘。

    “我还没有介绍到您,林院士。请不用站起来。”布兰克说。

    林倬汉赶紧坐下。但左侧那位满脸狐疑的亚裔先生也站了起来,也看到了小矮人部长,不禁僵在那里,然后却哈哈大笑起来。林倬汉连忙拉拉他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失礼,却拉了个空。却是自己忘了这是视频会议,根本拉不到人。

    “山田先生,请您也坐下,允许我一一介绍。”布兰克部长说。

    山田先生非但没有坐下,反而笑得东倒西歪,眼泪似乎都要笑出来了。“这位日本人也太不懂礼貌了,嘲笑人家残疾是很不应该的。不过美国搞这么个人当部长,也太滑稽了点,想必他有过人之处。三十年前那个科学家霍金,不是也高不了多少么。”林倬汉自以为是地想。

    却见山田先生停下来,指着主席位说:“请把主席位的影像调到正常大小。”话音未落,布兰克部长已经从小矮人长成常人大小,而且比一般人还要高大。“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节!原来是视频投影的比例出了差错,而他本人所在会议室又看不到影像。”林倬汉想到这里,禁不住也大笑起来。心里想:“看来山田也没在五角大楼会议室,而其他人都到了,因为他们都在一起开会,所以不知道视频比例小了。”山田和林倬汉的大笑把其他人搞得面面相觑,忍俊不禁。

    而布兰克却想:“总统怎么会听科技部的话请了这帮疯子来?非把我们的战略搞乱不可!”

    本来一场很严肃的会议,气氛弄得有点不伦不类。

    接下来瑞恩部长逐个介绍了到会的各位,确实都是响当当的科学家:

    山田泰也是日裔的美国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对火山地质的研究可以说是十分权威,曾经在九年前和三年前准确预测了冰岛和夏威夷的两次火山大爆发,连爆发的时间、规模、过程、影响都准确无误。有人说:如果山田说日本要沉没了,日本国居民马上会逃得一个不剩,日本岛会变成一个空岛。

    罗伯特·戴蒙是美国的应用物理学家,他在新型材料的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他从陨石中提取新元素并成功应用于高强度金属材料的开发,使金属的性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现在所住的别墅,耗费7000万美元,整栋的重量只有98公斤,经常以搬家为荣。《华盛顿邮报》有一次称他为“蜗牛”,这称号马上不胫而走。

    伊丽莎白·琳达是英国著名的基因和动物学家,她在人类和动物基因研究中浸淫了四十多年,并在三年前与中国科学家李圣龙等的诺贝尔生物学奖的评比中成功胜出。她对外星生命研究方面的造诣全球数一数二。

    丹·博曼是天文学和航空航天器制造方面的领军人物,民用空天飞机之父,目前正致力于银河系探索的相关空间站建设。中国的《世界科技》杂志曾刊登题为《为牛郎织女架桥的人》的人物专访,专门论述他在这一方面的理论和贡献,称他为“银河泳将”。“探索者”号空难后这几天,他彻夜难眠,看上去十分憔悴。

    还有一位是美国国防部科研所的核子武器专家杰拉德,美国的“天网”导弹防御系统的总设计师,也是军界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但比起在座的其他科学家,他的名望就逊色得多了。只见他铁青着脸,好像在座都欠了他钱,又好像欠了别人钱想要赖账的样子,介绍到他时也一点都没有友好的表示,看起来心事重重。

    到会的还有美国科技部和国防部的两位官员。

    不出林倬汉所料,除了山田泰也是在夏威夷外,其他人都在五角大楼的军事会议室。

    这些人的大名,个个都是如雷贯耳,但因为都是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所以大部分人相互之间都没有见过面。除了林倬汉二十六岁外,其他人看上去都在五十岁以上了。除了国防部的几位,这些科学家都有一个同样的疑问:“把我们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召集到一起,究竟要干什么?”从今天的架势和国防部长毫无笑影的表情上看,应该是一件大事,而且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布兰克部长介绍完来宾,说:“今天的与会名单是由总统先生亲定的,会议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会议的名称是战略会议,是希望通过会议能搞清楚一些事实,以便确定接下来国防部应该或者可以采取的措施。因为最近在我们身边发生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似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但也有可能只是偶然或巧合,我们希望这些事情之间并没有关联,但看来我们的希望已经落空。为了不干扰各位的思维,我们将一件一件独立地摆出事实,请各位逐个分析事件的原因。会议的情况将直接报告总统先生,国防部已经准备好一个半小时后的战术会议。”布兰克的开场白简洁明快,把会议的目的和时间作了明确。

    “下面先请山田先生介绍一下夏威夷火山‘化石’的情况。”布兰克说完,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山田泰也。

    “啊罗哈!”山田泰也来了一句久违的夏威夷式的问候,三年前夏威夷火山爆发的场景快速地在他的脑海里一幕一幕掠过:

    三年前,在夏威夷珍珠港军事纪念馆附近发生了浮潜的游客被水中冒出的气泡烫伤事件后,应夏威夷旅游主管部门的邀请,山田先生率领他的火山地质研究所几位研究员一起,对夏威夷冒纳罗亚活火山及附近海域进行了现场勘查,结果认为夏威夷群岛在十五天内将发生毁灭性的火山群爆发。这个研究结果上报联邦政府后,由于两天没有得到响应,心急如焚的山田泰也亲自跑到电视台,呼吁夏威夷全体居民离岛,并提醒1000公里范围内的岛屿居民小心高级别的海啸,搞得岛上和全国媒体大乱。第三天,此事惊动了正在竞选连任紧要关头的美国总统,总统马上下令夏威夷全民离岛,并在两小时内提出了一周撤离夏威夷的行动方案,使夏威夷全体120万居民和63万游客在六天内全部撤离到洛杉矶和旧金山。只有一位九十多岁的原住民坚持要与火山女神“裴蕾”同在,与瓦胡岛共存亡。还有山田先生及两位研究员准备留在考爱岛上近距离观测火山爆发情况,并准备了应急逃生的水上飞机、摩托艇、氧气和面具、食物等。

    居民撤离后的第三天下午,考爱岛周边海域也和大岛周边一样冒出了巨大的热气泡,海水温度猛提高到50摄氏度以上,空气中的硫磺味道十分刺鼻,山田才意识到留下来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急忙带上两位研究员乘坐水上飞机,但水上飞机由于水面气泡太多已无法平稳起飞,只好坐摩托艇朝西北向太平洋中心拼命飞驰,同时海上呼救。摩托艇离岛四小时开出了200多公里,只见夏威夷方向升腾起一大片火山云,连绵不绝,宽度至少在500公里以上,这意味着海底地震产生了巨大的地壳裂缝。火山爆发和地震发出的轰鸣如闷雷一样不绝于耳。紧接着一条白线在海面上向摩托艇直逼过来,速度达到摩托艇三到四倍。不到十分钟一个高达近百米的巨浪排山倒海地赶到了摩托艇背后。在赶上的那一刻,山田叫两位研究员都把自己用安全带绑在摩托艇上,并弱弱地说了声:“抱歉连累两位”。随后摩托艇居然像冲浪板一样被巨浪推送出去十几公里,终于掀翻淹没在巨浪中……

    山田醒来时,已经上了救援飞机。他和一位研究员一起飘在摩托艇的残骸上,为防火山灰毒气而戴着的氧气面罩救了两条命。另一位研究员面罩缠在摩托艇上但人则不知去向,已经没有生还希望。飞行员和救援人员因为冒死救到了这位英雄科学家而受到总统的嘉奖。总统也因为这一事件中的出色表现而支持率大增,得以顺利连任。山田和研究员在医院里住了近半年,才康复出院。

    夏威夷火山大爆发后,火山云一直不散,卫星云图有大半年只能看到黑压压一片,这个地区一年中的降水量达到往年的十倍以上,空气中的有害粉尘含量从超标数千倍,到一年半前,还超标三四倍,但山田先生和一些个顽固的夏威夷原住民已经迫不及待要回到岛上去了。

    一年半前,山田用总统特别奖给的科学考察船登上了夏威夷群岛,而岛上已面目全非。新生成的火山岩把几个大岛连在了一起,变成了比台湾岛还要大而且长的一个主岛,以及周边密密麻麻的小岛群,原来的冒纳罗亚火山坍塌成一半高度,而希洛火山则升高了130米,但这新升高的部分在一年多的暴雨冲刷下漏出许多空隙,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迷宫。山田对这座迷宫十分感兴趣,它将成为世界级的自然遗产,为今后全新的夏威夷带来更多的游客。

    山田经过历时半年的考察,认为夏威夷已经成为一座死火山,至少二三百年内不会复活,但岛上及周边海域五十年内不会有自然生长的植物,动物也将因此而难以生存。但夏威夷120万居民强烈要求搬回岛上居住,军方也提出重建军事基地的要求。在总统的积极推动下,参议院在2034年12月圣诞长假前的最后一天通过了《夏威夷重建法案》,决定在美联邦征收“重建税”以支持州流亡政府重建夏威夷。几个月后,十几万夏威夷重建大军就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这片新热土。

    然而,五天以前,山田先生在希洛这座迷宫山中,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件怪事:在迷宫山一块颇像林肯总统头像的“林肯头”火山岩中,居然发现了动物“化石”!而且这个“化石”在前几次科考大家在此“林肯头”前的留影中是没有的!因为化石的一只脚从巨石中伸出到了紧挨着的另一块小一点的岩石中才被发现。

    这小一点的一块岩石只有石凳那么大,而且没有连在地上,只是靠在“林肯头”上,上次拍照还搬过来当过凳子给山田先生坐,而这次居然连在了“林肯头”上,山田的两个学生硬把石凳从“林肯头”上掰下来,却发现掰断的部位好像是一只手或脚的横断面。

    山田吃惊之下,把石凳搬回了科考船,用分子扫描仪扫描后发现,那石头里面确实有一只脚的形状分子结构与岩石不一样,而且五个脚趾也依稀可见。山田急忙叫大家把扫描仪抬到了“林肯头”旁,对“林肯头”进行了一番扫描,发现“林肯头”里面居然有一个类似人体一样的动物骨架,横躺在岩石内,比人体长20%左右。在动物的头骨位置,有一个椭圆形的金属分子放射信号,像一个面罩一样罩在头部。

    山田惊奇之余,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动物的骨肉,在经过高达900-1200摄氏度的熔岩中都会焚毁气化,最多像庞贝城的火山灰中一样留下一个空洞,而绝不会留下完整的骨架。更奇怪的是,在熔岩中隐隐约约似乎还有完整的躯体模样!

    山田想把整块的岩石带回去研究,但没有工具无法把七八米高的“林肯头”———一道石墙搬走。只好下次再想办法。

    山田把相关的扫描图谱在视频会议上作了立体展示,几位科学家把图谱翻来覆去、放大缩小看了N遍,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这时,山田泰也提出了几个疑问:这个骨架是不是人类?这个金属的分子结构是什么金属?他怎么会出现在熔岩里面?……他觉得,一个地质学家的知识实在太有限了,虽然这些问题好像跟地质没什么关系,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好奇心促使他非常想了解。更何况,它是出现在熔岩里。

    今天下午,百思不得其解的山田终于忍不住给他的总统朋友打了个电话,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以便解疑释惑。山田很怕总统责怪他多事,不料总统对此事的兴趣比山田更甚,马上叫国防部组织了晚上这个会议,把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都请了过来。山田感到荣幸的同时,也责怪总统心太急,因为夏威夷新机场还没有建成,他赶不到五角大楼来参加会议,只好在科考船上参加视频会议。同时也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要叫国防部来召开这个会议?而且刚才听主持人的说法,好像情况很严重?

    这时,生物学家伊丽莎白·琳达说话了:“依我看,这是一个像人类一样的高智慧动物,但绝对不是人类。”她指着会议桌上空缓慢旋转的立体模型说,“从它的骨骼和颅腔看,和人类有很多的不同点。首先,它的骨骼比较粗大,应该可以承受更大的体重;其次,手指和脚趾骨明显较长,而且多了一个骨节,手的使用会比人类更灵活;再次,它的颅腔很大,而且颅骨中央还有一个孔,好像有第三只眼睛存在;第四,两侧有两个孔,应该是他的耳朵比人类长的要高……总之,这有可能是比人类还要高智慧的一种动物……”琳达一口气说了七八点,听得大家云里雾里,只有最后一句话,倒是清清楚楚。

    “这和早上梦里的那几个怪人,倒有几分相像。”林倬汉想。

    材料专家罗伯特·戴蒙见伊丽莎白·琳达已说完,就跟山田打了个招呼,“请把头上那个面罩的扫描图谱放大到分子结构层面。”罗伯特·戴蒙又翻来覆去看了很久,迟疑地说:“奇怪呀,这种分子结构连我也没见过,确切的说,是单元素的原子结构,但好像并不一定是金属,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碳分子。我们都知道碳分子有几种同素异形体,如石墨、金刚石、碳60,甚至碳540等,但这一个碳分子居然有四五十厘米大小……”

    “这种碳分子会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林倬汉正想问,山田先生已经抢先发问了。

    “这种单分子应该有很强的刚度,很好的透明度…由于外侧结构的致密性,它在黑暗中应该能够发出荧光…如果我估计得不错的话,它的内侧还能吸收碳原子,你看它的内侧有不稳定的开放键…”罗伯特·戴蒙断断续续地说。

    “吸收碳原子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能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夺取过来,放出氧气?”林倬汉问道。

    “…有这个可能。”罗伯特·戴蒙缓缓地说。

    “这么说来,它是一个很坚固的玻璃罩,又是氧气制造器和夜光灯?只用了一个碳分子?…这是个什么高科技?”杰拉德说。

    “如果用它来建一栋别墅…恐怕只有几两重!”“蜗牛”还是忘不了他的别墅。

    会议室一下子陷入了一种寂静。在这样的先进科技面前,大家都感到有点自惭形秽。

    林倬汉也沉默了。按照学科划分,把他请来参加会议的目的,看来是要搞清楚这“化石”是怎么跑到熔岩里面去的,用“林氏猜想”解释,动物和岩石在相对速度超过光速时才可以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存,并瞬间穿越,但它是怎么停下来的?为什么停在熔岩中?难道是出了什么故障?如果拥有了超光速和瞬间停止这样的先进科技,为什么还会出错?……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林倬汉喃喃地说,并没有要发言的意思。

    把林倬汉请来,是美国科技部向总统建议的。科技部一直在关注全球科学家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如果是外星人进入了岩石里面的话,全世界只有林倬汉这个小怪人最有搞清楚的可能,所以坚持要国防部把林倬汉请来。但看来他也搞不明白。

    布兰克打了个寒战,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感觉有点冷。

    只见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这件事暂时就到这里。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