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斗厚黑》 周文王父子VS商纣 上 周文王父子VS商纣 周文王姓姬,名昌,在西伯那个地方做侯,所以又叫西伯昌。 而商纣呢,名字当然就不是叫“纣”。纣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残义损善曰纣”“贱仁多累曰纣”,正如没人会给孩子起名做“陈残义”“李贱仁”一样,乙帝也不会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做“商纣”。其实殷商时期的帝王名号很好记,什么小乙什么太戌,都是和天干地支有关的,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应该很容易就记清楚他们的名号。而商纣这个名号当然就不是乙帝送给他儿子的,就像唐太宗硬是将“隋明帝”改成“隋炀帝”一样,周武王硬是把“辛帝”改成“商纣”。 历史学家郭沫若曾说过:“实际,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非常之大……中华民族之能向东南部发展,是纣王的功劳。” 可惜,辛帝不够厚黑。而周文王父子确实个中高手。 史书上说辛帝“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也就是说,辛帝很聪明,不但头脑不简单,四肢也很发达,长得高,又有力气——这力气大到什么程度?他能拖着九条牛的尾巴把它们像甩毛巾一样甩甩甩,然后又可以随手把屋里的栋梁换掉(这房子还不塌呀!),这估计是有点吹牛了。那还是人吗?这倒让笔者想到电影里金刚曳恐龙的样子……不是人呐! 于是这个金刚一样的年轻君主又热血起来——跟汉武帝当年很像,边境有外族侵扰,年轻的君王很不爽,决计打它个七零八落。只是不同的是,汉武帝是任用名将,而辛帝却是自己来。高大威风的辛帝骑着骏马,带领着身后的千军万马,扬起漫天飞尘,阴霾了东夷人的整片天空。辛帝随手捞起几个敌军像金刚甩恐龙一样甩甩甩,然后扔铁饼一样地丢到千里之外,如果参加奥运会,他估计是个世界纪录保持者。 他即位的第八年就东征江淮。但也只是小打小闹,带着雄师在东夷人面前耀武扬威一番之后就回国。情景大概是这样,金刚般的辛帝统领着千军万马威风凛凛地出现在东夷人面前,东夷人大叹“那小子真帅”,然后争先恐后地——逃跑。辛帝就追呀追,随便打了一阵子就班师回朝了。 回国的时候沿途看看山水,狩猎游戏,好不快乐。与其说是“东征”,不如说是“公费旅行”。 即使如此,他的第一次东征对于他本人来说并不代表普通的旅行。他的眼界变得开阔,了解到商之外的地方有多大;他的信心也更足了,东夷人只消看看他的架势就吓得回家吃奶。眼界的开阔和信心的增加导致了——野心的膨胀。 他是一个枭雄,勇武,聪明,有谋略。但也仅仅是枭雄而已——因为他不厚黑。李宗吾说了,厚黑一定要用道义的纸糊住。但道义对于辛帝这样的金刚来说是在是太难理解了。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东征归来,沫都显得狭小了,纣王便决定扩沫都,并因城西的朝歌山,改沫都为朝歌。以后纣王即不断地向东夷用兵,由于战争的胜利,一批批的战俘不断地拥向朝歌。这些成十万,成百万的战俘,都变成了殷国的奴隶。由于纣王对东经营,跟着中原文化也逐渐发展到东南,促进了江、淮地区文化的发展;同时也由于战俘的不断增加,从而也大大促进了殷王朝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水平。 所以开头我引用郭沫若说的话是没错的。郭先生说得很对,的确是辛帝加促了民族融合的过程。但无可否认的是,民族融合通常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我们不必为辛帝文过饰非,但也不必如周人那样诽谤贬毁他。当权者有权利改写历史书——他们也往往会充分利用这权利。由于商朝离我们年代久远,我们多是听周人的历史的,甚难考究。但二十世纪初,我们伟大的历史学家们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根据挖掘得的玉器、铜器、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我们得到了比太史公知道的更为真实可信的资料。 笔者在这里顺便为妲己翻翻案。爱看电视剧的人通常也很知道妲己这一号人物。尽管没多少人相信她是狐狸精附体,但许多人都认死了她败坏朝纲迷惑君王。连太史公也说辛帝对她言听计从。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从挖掘出来的史料中可得知,辛帝是在六十岁之后才得到妲己的。一个人再勇武,也不能违反生理规律吧?我就算咱们的金刚辛帝六十几岁还“行”,但也不可能太过分——明白吗?再说,商朝时,干什么事情都要问过卜才可以进行。夸张点说,如果某天天气很不错,辛帝很想上厕所。但是他的巫师说:“咱们占了一卦,那个茅房最近阴气比较重,你去那儿可能会掉进深坑不能自拔!”于是贵为君主的辛帝只能跑到农田里为百姓施肥……当然,这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一般来说,动刑审讯发动战争等大事都是要经过占卦才可以进行的。 太史公等历史学家都说辛帝是受妲己启发才玩起酷刑和酒池肉林的。这诚然是把罪过塞到女人身上,为吾辈所不齿也。你认为一个出名荒淫的人会从六十几岁才开始好色吗?那也未免太“晚熟”了。只是酷刑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为什么偏偏要说辛帝坏呢?因为周人要显示自己的贤良呀!而酒池肉林这有趣的游戏汉武帝也很喜欢玩,为什么人人都骂辛帝呢?因为写汉史的是汉朝史官嘛! 咱们乱说一通之后,就拐进辛帝和周文王之间的恩怨吧! 当时的周文王还不是“王”,开头说过了,在西伯这个地方做侯(注意:不是西伯利亚),所以我们姑且先叫他西伯侯。 关于西伯侯是怎么和辛帝结怨的,太史公的版本如下:大家都知道辛帝喜欢玩炮烙。炮烙就是让人走在铜柱上。于是有人说:“这样而已吗?比走钢丝容易嘛!”可是这铜柱是淋了油的!于是又有人说:“那么铜柱放很高吗?人是不是很容易摔死?”我们伟大的辛帝同学不愿欺负有畏高症的同学,所以铜柱放很低,不过铜柱下面燃烧着滚热的炭,温暖着大家前行的脚步。于是咱们亲爱的西伯侯就莫名其妙地说:“唉……年轻人喜欢烧烤就算了,为什么要玩烧人呢?现在的炭很贵呀~”就是诸如此类批评炮烙的说话。西伯侯善良的观点被人听到,于是马上有人跟辛帝打小报告。辛帝大怒:“谁敢侮辱我的行为艺术?关起来!”于是西伯侯就被莫名其妙地关到“羑”这个地方。于是就有了“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佳话。 但这个版本似乎有点经不起推敲。仅仅因为西伯侯对炮烙有微词就关了起来,这是说不通的。而且打小报告的人——崇侯虎是辛帝身边的崇信,他身在朝歌,耳朵不可能长到西伯去听那个家伙碎碎念。 对于“羑里之厄”的原因,笔者更相信另外一个版本。我们说过了,厚黑高手通常会假扮道德家。西伯侯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这意味着什么?),并且还四处走动拉关系,树立良好口碑。侯崇虎认为此人乃是一个威胁,于是就报告辛帝。辛帝没有多想就把他关了起来。这样是不是比较合情合理呢?然而太史公为什么不这么写呢?因为太史公要给人们树立一个被逼上梁山的贤臣形象,而非描写一个早已包藏祸心的厚黑高手。 辛帝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粗线条的人,这种人通常比较看轻书生型的人。并且当时的辛帝在东征的无往不利和朝歌的繁荣昌盛中已经自我膨胀起来,目空一切,并且耽于享乐。而西伯侯的朋友又进贡美女和宝物给辛帝请求放回西伯侯。真是投其所好。 辛帝乐呵呵地把西伯侯放了。西伯侯对辛帝装出俯首帖耳之相,辛帝便想:“这文人毕竟都是软骨头呀!看来是被我关乖了!”辛帝越发不把西伯侯放在眼内。而西伯侯请求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来要求辛帝废除炮烙之刑。辛帝欣然应允。反正他有大把酷刑换着换,少了一款而换来土地,多实惠呀!这西伯侯果然是个呆子没错。 但辛帝看到的是能看得到的利益——土地,而西伯侯看到的是不能看得见的利益——民心。西伯侯这样无疑是成了天下贤士的楷模,历史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 周文王父子VS商纣 下 西伯侯看起来似乎是损失了,但其实是大赚了一笔。不但赚了名誉,还赚了土地。又有人问:“这怎么说呢?他明明是损失了土地呀?” NO,NO。 辛帝认为这个呆子很信得过,于是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注意,辛帝授权让他讨伐诸侯。这样,他的吞并就成了合法的了。谁听命谁不听命,这种东西要怎么判断呢? 西伯侯的名声达到高峰的标志是“虞芮争田事件”。虞、芮两国争田争地,争了半天也没个结论,但他们没打算找辛帝处理,而是去找西伯侯。可见西伯侯是负有何等盛名了。 西伯侯被辛帝关了一次,要反叛也算是有理由,而且又得到辛帝信任,胆子就大了起来。辛帝顾着东征,西伯侯也没闲着。 西伯侯回国的第一年就调停了虞芮两国的矛盾(也就是得到两国的支持),第二年就出兵打西方的犬戎,第三年打北方的须密,第四、五年攻下戡黎、伐邗,直接威胁首都朝歌,第六年灭崇国,版图大幅度扩大。虽然他还是名义上对辛帝称臣,但事实上他已掌握了殷商的半壁江山。 为什么他这么猖狂辛帝都不管他呢?首先,是辛帝授予他讨伐诸侯的权力的。其二,辛帝把全副心思放在东夷身上,而忽视了这个最大的威胁。其三,辛帝根本不把西伯侯放在眼内。即使到了日后周武王出兵攻打朝歌,辛帝还是很自负地说:“你周,不过是我的附属国,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简直不自量力!”可见辛帝的自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一个厚黑学家却绝对不会犯这种轻视对手的毛病。 西伯侯至死未明说要反,即使他已经攻占了殷商半壁江山,也不说要反,还是对商称臣。因为他不敢轻视这个金刚一样的辛帝。辛帝虽然荒淫,但荒淫不一定表示他缺乏战斗力。辛帝在东夷的赫赫战绩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厚黑学家不打没把握的仗。他们面皮够厚,一边装孙子,一边假道学。他们的心够黑够狠,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直取咽喉。 西伯侯的战略和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的有几分相似——说不定勾践是从西伯侯的战略中得到启发哦!他们都是承认了敌人的强大,但又积极武装自己,等待敌人在别处损耗到最虚弱状态才出击。西伯侯一直扩充自己势力,然后眯着眼如狼一般等待辛帝在东征中耗尽力量。 可是,辛帝真是金刚呀!辛帝还在活蹦乱跳酒池肉林,西伯侯就病死了。 不过没关系,因为西伯侯的儿子姬发遗传了西伯侯的厚黑基因。姬发率军东征——他的目的不是灭商,而是壮大自己。他和父亲一样,在等待着辛帝的最虚弱状态——诚然,现在未到。姬发东征到盟津,诸侯背叛殷商前来投奔,还劝说姬发进攻朝歌。姬发摇头,微笑,说:“你们不了解天命呀!”也许他想说的是:“你们不懂厚黑呀!” 不过,“天命”很快就到了。 我们分析一下辛帝目前的状况。辛帝已经基本完成了讨伐东夷的大业。也差不多是时候回头对付周武王。不过周武王比他更快。 也许说,辛帝患有近视和远视。他近视,只看到当时的朝歌的确一片繁华。他远视,只看到在东夷的胜利果实。他却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周武王已对他举起刀来! 我们先前已经说了,殷商的繁荣与东征有直接关系。是东征为殷商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有源源不断的战俘送来。这些战俘成了殷商的奴隶,不但国破家亡,而且如牛马一样失去尊严的活着。他们对殷商怀有的仇恨不是辛帝可以理解的。他认为任何人对他的驯服都是理所当然的。东征为他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牵制了他的兵力。他的大军大部分都在东夷前线,还没赶回来。 从人心上说,在周武王在盟津撤军之后,辛帝的民意满意度跌到负无穷。辛帝逼走贤臣祖伊,囚禁名人箕子,逼死圣人比干,逼走良士微子…… 周武王看准了这个时机。辛帝朝廷中再无有用的人,辛帝手上也无可用之兵。此时不打,难道等辛帝的军队从前线回来吃完包睡饱觉才打? 周武王立即带兵直捣朝歌! 辛帝依旧认为周武王不足为虑,满怀兴奋地在鹿台策划他的东征成功庆功宴。直到朝歌快被兵临城下,辛帝才知道害怕。群臣慌忙走散——可见此刻朝廷真的再无可用之人。但辛帝没有逃走。军队没回来吗?不要紧! 他立即下令让东夷来的战俘披坚执锐,到牧野对抗周武王的军队。 前文已说过,东夷的战俘对辛帝怨望极深。于是在牧野,战俘们临阵倒戈,纷纷对周武王投降。 辛帝,败局已定。 但我们的金刚辛帝,虽然性格暴躁刚愎自用,但却是一条铁铮铮的汉子。他不像胡亥那样哀求一条生路,而是穿上自己最华丽尊贵的宝衣,一步一步,踏过曾经靡费如今死寂的酒池肉林,登上那个他曾经睥睨天下的高台——鹿台。他曾经准备在鹿台上大肆庆功,庆其东征霸业。如今,此处依然张灯结彩,却繁华不再。 他伫立在风雨飘摇的鹿台中,点燃起生命中的最后一把火,燃烧自己的生命、激情,以及昔日风光。 他惟愿,在烈火中死亡。 辛帝五十二年正月甲子,辛帝*鹿台。 周武王称天子后追封西伯侯为周文王。西伯侯至死都名义上对殷商称臣,而辛帝至死仍保持着帝王的尊严。但又如何?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 周建立后,西伯侯就是贤者典范周文王,而辛帝则是荒淫暴君典型商纣王。 他纣是纣,但西伯侯也不见得有多“文”。 周武王修缮了比干的坟墓,释放了箕子,并放了辛帝的儿子一条生路。的确算是不错。 许多正史说周武王斩杀了妲己。但大学者孔融却说周武王把妲己收为姬妾。事实如何,到底不得而知。 简述春秋概况之东西周 上 简述春秋概况之东西周 我们刚刚说了周的崛起。其实周本身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周的末年——春秋战国就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可以说了。真是比tvb连续剧还精彩。所以接下来的几章我们会说N个有关的厚黑决斗。我们在这里简单地说一说背景。 通常精彩的历史都是很复杂的。春秋战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我们尽量把事情简单地来说。先说春秋。 究竟春秋是哪个时期呢?普遍认为是公元前770~476年。而“春秋”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它们都是孔子编订的。注意,是“编订”,不是“编写”。写那么多,真把孔子当神仙了! 《春秋》写的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别忘了孔老夫子是鲁国人)。这部巨著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其实这本《春秋》并不厚,不过很耐读,多读N遍也不腻,适合那些爱看书可是见着厚书会吐白沫的同学。《春秋》跟《吕氏春秋》不同,写的都是一件一件的事儿,而且语言凝练,真的蛮好看的。 好,好,扯远了,咱们拉回来。咱们常听说“周室衰微”,(特别是在历史教科书上)可这到底是怎么衰微的呢?咱们具体说说。 首先,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就是怎样呢?打个比方,江山就是一群猪(别小瞧猪肉,贵着呢!)。大家都知道纣王去抢东夷人的猪,却没想到姓姬的那两父子黄雀在后。于是那群猪就落到周武王的手里了。但是那么一大群猪,他一个人八辈子不喝不撒不睡不跑都守不稳妥。加上这群猪不是周武王一个人抢来的,小弟们跟着他挨搭配混饭吃。小弟们出了那么大力气,到头来却连猪肉味儿都嗅不到,能甘心吗? 于是周武王就决定分封。周武王把这些猪分配给那些跟自己打猪的小弟们(当然周天子也有给自己留一份最好的),我们称那些小弟们为“诸侯”(打个比方的话,咱也可说是“猪侯”)。可是后代的周天子渐渐管不了小弟们了,小弟们却渐渐坐大,养的猪越来越多,越来越胖,还有能力去收小弟。 按照最初的约定,周天子允许他们宰小猪(在封地内收取税收)建栅栏(建立军队)等等,小弟们就乐了。但有权利也有义务。 首先,他们要好好养猪,而且要把猪圈守好,不能让人给抢了,不能让狼给叼了。 第二,他们必须乖乖听周天子的话,周天子让他们用牛奶养猪,他们就不能用燕麦喂猪。 第三,他们还有定期到周天子的猪圈里报告说自己今年的猪长得怎么养,肥不肥,壮不壮,有需要的话还要交流一下养猪心得。光动嘴皮子不行,还得带上几头肥肥白白的小猪送给周天子今晚加菜,我们称之为“贡”,可以组词为上贡、进贡等等。 第四,要是有人敢动周天子,周天子就可以CALL他们。一听到了周天子的专用铃声,他们就算还在茅厕蹲着,也得左手拿厕纸,右手抄家伙地赶去开打。 ……(以下省略N条) 关于第四条,可能会有人有疑问。 那时有手机了吗? 当然没有。 那周天子怎么CALL诸侯? 周天子这时骄傲地笑了笑,说:“不必用手机,用烽火台就行了!”烽火台通常建在地势高而且显眼的地方(有了长城之后就和长城二合一了)。若是有人来入侵,白天的时候就施烟,晚上就点火。 说到施烟,就令人想起“大漠孤烟直”。可是咱们都知道烟是很飘渺的,很容易散,更加难笔直地上升。那烽火台上的烟是怎么回事?这个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是“狼烟”。当然不是烧狼而生的烟。上哪儿找那么多狼?就算找到了,你还得逮着。你逮着了,还得养着,等告急时用。哪有这可能? 狼烟,是烧狼大便产生的烟。至于烧狼便便的烟怎么会直,你就问理科的人去。我是学文的。 一旦发现敌人,士兵就在自己所属的烽火台上施烟或点火,临近的人见了,都纷纷点烽火台,如此传递。 关于烽火台,就有一个出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就是西周的周幽王有一个很宠爱的妃子——褒姒。褒姒长得超赞,属于冰山美人。啥是冰山美人?就是你搔她痒痒她都不笑,心情不好还踩你一脚(当然穿着高跟鞋)的那类型。虽然很闷骚,但她很美。没办法,长得漂亮有特权。周幽王老是寻思着怎么去让她笑一笑。哪怕是她的脸抽一下也好。她也许注射了肉毒杆菌也说不定,面瘫了。这个面瘫了的美人她就是不笑,急得周幽王老跺脚。周幽王的小弟就说:“我有办法!” 周幽王高兴地说:“你快说!快说!” 然后这位小弟就出了一条流传千古的主意。如果中国五千年里要排个馊主意排行榜,这主意估计能进前十。 周幽王可能没听过狼来了的故事——所以我就说教育重要。周幽王就让人点了烽火台。诸侯一看,不得了啦!点烽火台了!有人要揍咱们大哥了! 于是诸侯连猪都丢下不养,匆匆忙忙地带兵冲到周幽王那儿去。周幽王就在烽火台上摆好PARTY,和褒姒坐得好好的,磕着瓜子儿等他们来。 褒姒看到那些平常威风八面的诸侯裤链没拉拿着厕纸咬着面包绑着鞋带的狼狈相,真是不笑也对不起观众。 诸侯知道自己被耍了也没办法,一肚子气的回去。 周幽王觉得很高兴,褒姒真的笑了。 不过,周幽王就要哭了。 大家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了吧?最后狼真的来了。犬戎真的打进来了。周幽王赶忙点烽火。好,这会儿没人搭理他了。 诸侯们抬头看看耀眼的烽火,微微一笑,低头继续养猪。你当我们是猪吖?当我们小丑? 然而,周幽王成为了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小丑。 西周,就在这么一个闹剧下湮灭。周平王即位,迁都洛邑(也就是落跑),西周就此结束,东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