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刀丛佛影 > 六九、道安复讲 临漳修塔
    后赵国如此重视佛教,使得后赵的都城邺城变成了当时东方大地的佛教中心。

    这天,神僧佛图澄刚刚在邺城中寺为十多个乡亲治好了疑难杂症,就见徒弟法常进来禀报说:“师傅,您看看这几个故人,可还认识吗?”

    随着在法常身后出现了三个僧人,一个矮胖敦实的,一个身材瘦高胡须特长的,两人都已年过六旬,另外一个年约五旬,精精瘦瘦的。

    三人一见佛图澄,一起拜倒,口称:“见过师傅。”

    佛图澄赶紧拉起他们三人,细细端详了三人一番,他才微微一笑,说道:“果然是故人。分别已经三十多年了啊!”他上前一步拉住了矮胖敦实的那位,说道:“你是天竺的佛调。”

    然后过去拉住胡须特长的那位,说道:“你比较好认,是康居的须菩提。三十年前就留了很长的胡须,只是现在胡须的颜色变白而已。”

    佛图澄又迈了一步,上前拥抱住了精瘦汉子,说:“你是我从天竺带到龟兹的徒弟道进,辨认你真有点儿难——因为我来中原,咱们在龟兹分别时,你才16岁。一路上你受苦了吧?”

    道进流着眼泪说:“总算找到您了师傅。一路上到处都是战乱和饥荒,同时来的几个师兄弟有的被杀死,有的被饿死,只剩下我一个了。后来这两年幸亏遇见这两位高僧带着我,才躲过了多次的大灾大难。”

    佛图澄说:“咳!灾荒和战乱造成的灾难太深重了,你能活着来到这里,真是万幸啊。”

    佛图澄对佛调和须菩提说:“你们二位早就是天竺名僧了,就别称呼老衲师傅了。”

    佛调说:“不行。说实在的,我们二人在天竺虽然小有名气,但是跟圣僧您比起来,那确实是小巫见大巫啊,差的还太远。”

    须菩提说:“所以我们俩才到处找您。开始听说您在龟兹,去了找了多年没找到,后来遇见了买香的法常,他告诉说,您在东土,我们又不远万里到中原来找您,就是想向您继续学习啊……”

    这时,徒弟法首进来禀报说:“外边来了一个僧人,又黑又丑,吵着要来拜见师傅呢……”

    佛图澄打断了法首的话说道:“为师是怎么教导你们的呢?早就告诫过你们不要以貌取人。你们都不知道,这个吵着要见为师的人,正是为师非常期待的那个人啊!你们不要不服气,他比你们所有人都有慧根,都有前途。”佛图澄看着有些惊异的法首说,“赶快让他进来吧,我要跟他长谈几个时辰呢。法常,你去安排佛调、须菩提和道进的食宿吧。”

    法常将佛调、须菩提和道进领走之后,法首很快就将那个黑丑的僧人带了进来。

    然后法首就退了出去。

    佛图澄仔细一打量面前的这个僧人,确实是其丑无比。大约二十四、五岁的年纪,面似黑锅底,两只扇风耳,秤砣鼻子,苦瓜脸,一对儿斗鸡眼。

    这人一见佛图澄大师,急忙跪下叩头,说:“弟子道安对神僧仰慕已久,今日得见,三生之幸。特来拜师,望圣僧收留!”

    佛图澄拉起道安,笑着说:“为师等你很久了,你来了,为师就可以轻松很多了。”道安惊喜地问道:“这么说神僧答应收在下为徒了吗?”

    佛图澄含笑点头:“不收你为徒,还能再收何人啊?”

    可见佛图澄大师对道安的喜爱和重视。

    道安,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的佛教学者。于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享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父母早丧,从小就受表兄孔氏的抚养,其貌丑陋但极为聪敏,7岁开始读书,读两遍便可背诵,展现出他过人的记忆能力。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

    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因为形貌黑丑,不为他的剃度师所重视,叫他在田地里去干些粗活累活,而他一点儿也没表现出不情愿的样子。

    过了三年,道安向他的师傅提出要求阅读佛经:“师傅,我来寺院三年了,我可以看点佛经吗?”他的师傅随便给了他一卷约五千字的《辨意经》(即《辨意长者经》)。

    道安利用劳动休息时间,读了这部经,而且背诵了下来。傍晚回来,便将这部经书还给师傅,要求另换一部。

    师傅责问他:“昨天刚给你的,你就读完了吗?”

    道安回答说:“昨天那部经,已经背诵下来了!”

    他师傅虽然不太相信,还是又给了他一部近万字的《成具光明经》。

    第二天道安仍用田间休息时间阅读,并且又很快背诵了下来。傍晚回来,将经书还给师傅:“这一部我也背过了,师傅。”

    他师傅感到有些意外,说道:“那你当面给我背诵一遍。”

    道安当即背诵下来,果然一字不差。

    他的师傅大为惊异,这才发现这位徒弟原来很不寻常。

    不久,师傅为道安授“具足戒”,使道安成为一名正式僧人;接着,就让道安外出游学,以便得以深造成才。从此,道安就开始了他出家以后的游学生涯。如雷贯耳的神僧佛图澄,让他心向往之,于是千里迢迢,赶往邺城慕名拜师。没想到佛图澄大师不用多说,就痛快地收他为爱徒,而且视他为高足弟子,师徒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第二天,佛图澄升座讲法之后,特意向大家隆重介绍道安,并让道安代替他复讲。

    开始这些佛图澄的弟子们均以师哥自许,根本瞧不起这个出来乍到的黑丑小子。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纷纷出难题,以便让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师弟丢人现眼。

    没想到这个黑丑和尚不慌不忙,有条不紊,有问必答,来者不拒,对答如流,且道安的回答让这些师兄们心服口服,他们不得不为自己以貌取人和小瞧师弟的想法感到羞愧。

    由于这道安长得其丑无比,漆黑一片,大家纷纷感叹这样的黑小子佛道如此高深,说:“漆道人,惊四邻啊!”

    大概是看到后赵一片繁荣景象吧,北邻的鲜卑人一部主动提出并加入到大赵国。

    索头系鲜卑人之一部。建武二年(336)十一月,其大人郁鞠率部众三万人降附后赵。赵国石虎随即任命郁鞠等十三人为亲赵王,将其部众散居于冀(今河北冀县)、青(今山东临淄北)等六州之境。当时晋人称辫发者为“索头”(索,辫绳),鲜卑一般都喜欢“索头”,所以以“索头”称鲜卑族,有的甚至贱称为“索虏”。

    这个时期后赵各地建造寺塔此伏彼起,甚至赵国的“元首”也不甘寂寞加入了进来,他发现临漳有名的旧塔毁损现象严重,便主动命令手下加快修复,同时为了让佛图澄进宫方便,他还特意在邺宫附近建造了一座邺宫寺。

    赵王石虎的两员重要大臣张离、张豺大概是为了讨好石虎和佛图澄吧,都各自捐款独立建造了两座高大的佛塔,建成之后,还特意邀请佛图澄前往参加各种仪式。

    佛图澄竟然严词拒绝了。

    石虎很吃惊,问道:“建造佛塔佛寺不是圣僧一向提倡的吗?怎么对张离、张豺两位尚书这么热心地参与佛事建造佛塔,圣僧为何却如此冷淡呢?”

    佛图澄告诉石虎说:“事佛在于清净无欲,对百姓慈悲为怀。这两个尚书虽然从表面上敬佛礼佛表现的积极主动,慷慨大方。但是他们为官不仁,欺压良善,贪婪成性,游猎无度,这些钱财都是榨取的民脂民膏。他们应该受现世之罪,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哪里还能有什么福报呢?”

    石虎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哦”了一声。

    石虎派人于临漳(河北省邯郸市下辖的)修治旧塔,各方面进行得很快也很顺利,到后来却发现缺少承露盘。

    承办这事的官吏告诉了石虎,石虎和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该怎么办好。

    正在这时,忽听殿下一声吆喝:“大和尚到!”

    原来是佛图澄在太子和徒弟们的护持下,特意赶了过来。

    石虎说:“今天不是朝会之日,大和尚前来,正好这里有件难办的事情,要请教你……”

    佛图澄微微一笑,说:“是承露盘的事情吧?老衲就是专为此事而来的。”

    石虎并没有表示出多么惊讶——佛图澄多次的未卜先知,石虎领教过。所以石虎说:“咱们只听说过佛塔应该有承露盘,但是君臣上上下下都没见识过,所以也就不知怎么建造,大和尚可有什么好主意吗?”

    佛图澄尊者说:“这个事情不难,咱们也根本不用重新建造。临淄城(山东省中部)内有古阿育王塔,地中就有现成的承露盘及佛像,不过在它上面林木茂盛,下面我们需要的东西都有,我画一图,叫人去挖回来即可。只是要靠大家卖一把子力气,把它掘取出来。”

    于是佛图澄当场画图交给了石虎。

    石虎派人立刻出发,按佛图澄所画的图纸,找到了那片树林。然后挖树掘坑,果然发现地下埋着的承盘与佛像。然后匆忙运了过来。

    于是临漳旧塔得以完整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