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网游小说 > 刀丛佛影 > 一一0、书空咄咄 扪虱倾谈
    东晋殷浩、谢尚、姚襄的北伐出师不利,但是“前敌总指挥”殷浩不愿就此罢手,他显然是感觉愧对朝廷和国民。

    这个时候,中军将军王羲之给殷浩写信说:“第一场战斗已经失利,那么全军锐气肯定丧失,趁元气还没大伤的时候赶紧休兵,以后等机会成熟再战吧。”

    殷浩回信说:“这次失利,纯属偶然。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出兵了,就要决战到底,哪能因为摔一个小小的跟头就不走路呢?”

    公元353年九月殷浩率军进驻泗口(今江苏淮阴北),派戴施、刘遁据守石门和仓垣。十二月,谢尚派王侠率军又攻占了许昌。

    殷浩考虑到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不可以走点儿捷径呢?哦,可以采取“诱降”啊!

    于是他给前秦大将梁安、雷弱儿写信劝降,利用他的出众文才循循善诱,说“如果你们弃暗投明,晋朝廷将给予你们官升三级……”

    果然梁安、雷弱儿两位前秦将领纷纷回信说“很好,我们改邪归正,誓死投奔并效忠晋朝廷。此外我们还要劝说张遇一同归降大晋朝……”

    收到回信的殷浩得意洋洋——哈哈,看我殷浩的能耐吧,人才就是人才啊。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希望大大的有!

    但是他并不知道,人家根本就是“诈降”!

    姚襄接受殷浩命令屯兵历阳之后,在这一带兴修水利,劝民农桑,操练将士,养精蓄锐。让小心眼的殷浩起了疑心,便把姚襄送过来作为人质的弟弟们囚禁了起来。

    姚襄及其将士听说后,人心不稳,有几个下属悄悄离开姚襄要投奔殷浩,被姚襄发现后斩杀了。于是殷浩更加对姚襄怀恨,便派了两拨刺客刺杀姚襄,但都被姚襄擒获。刺客们都将幕后主使殷浩抖搂了出来。很自然,姚襄对殷浩是恨上加恨。

    同时,殷浩也“派”前秦的梁安、雷弱儿两个将军刺杀前秦的皇帝苻健,你想,那两个假投诚的大将会当真去干吗?

    也真巧了。那个投降到前秦的大将张遇却当真“反水”了,他在关中扯起大旗又跟前秦闹翻了。

    原因是前秦国主苻健娶了张遇的后娘做妃子。这个苻健也有点儿得意忘形,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在朝堂上多次跟张遇开玩笑:“张遇,我娶了你的后娘当妃子,你就是我的儿子了。哈哈哈……”

    张遇受不了这种奇耻大辱,于是在关中扯旗造反了。没多久就被前秦消灭了。

    公元354年初,得知张遇又来投诚的殷浩大喜过望,他还以为这是前秦的梁安、雷弱儿两位“降将”劝降起了作用呢。于是他趁机命令他的部队跟姚襄的部队会合,去攻打长安、洛阳。

    姚襄假意服从殷浩,等到殷浩大军前来的时候,姚襄预先埋伏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北),却给了殷浩大军致命一击。殷浩七万将士,损失一万多人。他们丢弃辎重,仓惶败退到谯城。

    后来殷浩又派部将刘启、王彬之攻打姚襄,但都以失败告终,刘启、王彬之均被杀死,还造成两万多晋兵伤亡。

    于是,殷浩的北伐宣告彻底失败。

    谢尚因兵败被送交给廷尉治罪。当时谢尚的外甥女康献皇后褚蒜子临朝执政,于是特令只将谢尚降职为建威将军。不久,朝廷念他“获得”传国玉玺有功,将他征召到朝廷,任命为给事中,赏赐轺车、鼓吹,让他驻守在石头城。

    而“大帅”殷浩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有个人一直跟他作对,而且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大将军桓温得知殷浩北伐溃败的消息,兴奋异常,他连夜给朝廷上书,结合民意,历数殷浩的罪状:“中军将军殷浩身居要职,却擅自离职或超越他人职守,随心所欲。对正直的司徒蔡谟进行迫害,狡说诡辩,扰乱朝廷视听,致使蔡公险遭杀害。

    “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生灵涂炭,百姓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涌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惧怕朝廷怪罪,为求恕罪,声言进讨敌寇。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徒然消耗国家人力、财力。纠合无赖之徒,以求自强,封赏无定规,猜疑陷害无所顾忌。

    “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将弟弟们送入京城做人质,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使之为朝廷效忠,反而设计陷害,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致使朝廷大军惨败,舟车、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资助了敌寇。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

    朝廷见桓温义正词严,被逼无奈只好将殷浩废为平民,将他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

    于是桓温终于拔掉了这支“眼中钉”,形成了自己日后的一支独大。

    桓温对心腹谋士、参军郗超和主簿王珣说:“说起这个殷浩来,从小就在一起玩耍,我们俩玩骑竹马,我丢掉了之后,他就上来捡,玩的都是我剩下的,哈哈,从那时候看,就知道那小子不如我啊。”

    郗超说道:“殷浩军事才能确实不咋地啊,吃败仗是咱们事先就料定的。”

    桓温说:“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使让他担任尚书令和仆射,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当,以致有今日啊。”

    殷浩虽然被罢黜流放,但没有说过半句怨言,神情坦然,一切听天由命,一如既往谈道咏诗,即使自家亲人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被流放的悲伤。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而已。

    “莫非这就是命运的捉弄吗?出征时我刚一上马,走了没几步,就突然从马上摔了下来,我感觉苗头不对,但我不信这个邪呀!那个狗屁张遇,翻来覆去,朝三暮四,怎么偏偏让我们‘遇’上了呢?你说,这能怪我吗?这些岂非咄咄怪事……”

    殷浩的外甥韩伯,素来受到殷浩的赏识和喜欢,他随殷浩同到流放之地,一年后回京,殷浩送到水边,吟咏曹颜远的诗道:“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吟罢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泪下。

    此时掌握朝廷内外大权的桓温到了“逞能”的时候了:“你殷浩酸秀才根本就不是带兵打仗的材料,看看我桓大将军的吧!”

    公元354年二月,东晋分三路开始北伐,其中第一路桓温自江陵率四万步兵、骑兵北伐,取道武关入关,又命水军自襄阳进至南乡郡;第二路梁州刺史司马勋也经子午道北伐前秦。桓温先派第三路桓冲进攻上洛,俘获前秦荆州刺史郭敬(这位石勒的恩人还真长寿),于是进击青泥城。

    前凉秦州刺史王擢见司马勋攻打前秦西部,于是进攻陈仓以作响应。

    前秦皇帝苻健面对桓温大军北伐,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等人率兵五万驻扎在峣柳以作抵抗。四月,桓温在蓝田县与苻苌等军大战,晋兵在桓温的统率下大败秦兵;同时桓冲也在白鹿原击败了苻雄军队。

    桓温在大败前秦军队后就继续向长安进发,挺进到灞上。当时苻苌等军队只好退兵据守在长安城南,苻健将长安的全部家当精兵三万人,交给大司马雷弱儿等人指挥,并与苻苌会合,只留六千老弱士兵留守长安城。

    当时前秦首都长安危急,长安周边各郡县官吏都来向桓温归降。顺阳太守薛珍劝桓温直逼长安,但桓温不听从,驻屯灞上后就没有一鼓作气,渡过灞水,却一直与前秦军相持。桓温发出告示,对当地百姓进行了安抚,让百姓安居乐业。

    百姓们欢天喜地,都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晋军。

    一个白胡子老头流着泪说:“自从刘琨、祖逖之后,都三十年了啊,终于又见到朝廷的官兵了!”

    另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哽咽着说:“那些胡人太猖狂,太野蛮了,他们把中原百姓糟蹋苦了,老百姓就盼着朝廷大军来解救了,你们可来了!”

    桓温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说:“百姓们受苦了!在南方的朝廷一天也没忘记你们啊,一直想着要完成北伐大业呢!”

    百姓们哭声一片:

    “苦日子终于熬到头儿了,老天睁开眼了!”

    “保佑咱们的朝廷大军打胜仗,早日赶走那些豺狼禽兽吧!”

    ……

    这个时候,桓温在他的中军大帐接见了一个特殊人物——布衣平民王猛

    说是“布衣”,也许算是“抬举”他,因为他穿的其实只是破黑麻布衣服。而且大概是因为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太阳能、浴霸、热水器等设备,所以这个小伙子半年六个月洗不上一次澡。所以他的麻衣里边生了不少虱子。

    桓温见来了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便考问他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

    王猛坐在营帐的板凳上,一边从破袄里边捉着一个个的虱子,用两个手指甲“啪”、“啪”的挤掐着,一边旁若无人地谈论着晋、燕、秦等几个大国的形势分析。并且谈论起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透彻的剖析,令桓温及其谋士郗超、王珣、袁宏等人都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领十万精兵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响应,没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

    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到敌后,长安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长安城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

    这句话一下子点到了桓温的要害:因为他一方面是为朝廷为百姓北伐,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壮大实力。如果收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归于朝廷;与其消耗自己的实力,彻底歼灭苻健,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保存实力,留着敌人为自己拥兵自重,跟朝廷讨价还价……

    桓温听了,半天无言以对,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

    临告别时,王猛提醒桓温:“大军远征,粮草充足是最重要的。”

    桓温说道:“哈哈,这点儿我也想到了。”他想的是远水不解近渴,过几天必须抢收当地的麦子,以补充粮草不足。

    但是,仅仅两天之后,他的谋士们前来报告:“当地的麦子已经被苻健的大军提前抢收了,而且他们还在长安周边实行了坚壁清野。”

    “啊!”这个“噩耗”彻底打碎了桓温就地取材的美梦。

    同时,桓温的迟疑也坐失了良机,造成战事被动和失利。前秦苻雄先率七千骑兵攻击司马勋,并在子午谷击败了司马勋。然后集中兵力与桓温在白鹿原大战,打败了桓温。

    顺阳太守薛珍在多种场合大发牢骚:“……你们说说,我早就劝桓温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拿下长安,把苻健全军消灭。桓温不听我的,太过迟疑,才有今日之败啊。哈哈,什么大将军啊?草包一个啊!”

    桓温得知后,下令处死了薛珍。

    在粮草不济,士无斗志,吃了败仗的情况下,桓温只得退兵。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王猛都护(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一职,请王猛一起南下。

    王猛心想:在江南士族门阀体制下,论“拼爹”,我只好甘居下风,很难有所作为。当年张宾他爹张瑶好歹还是中山太守呢,结果张宾不也是潦倒落魄只好效命于胡人吗。我这“八辈贫农”出身的就更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桓温是个有野心的人,追随他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咳,该不着自己出山,还是继续隐居读书吧。

    于是王猛婉言谢绝了桓温。

    桓温不得不在六月携带着关中三千多户人向江南退却。另外还有灞上的豪族呼延毒率领族众一万人也跟着来到江南落户。

    秦派太子苻苌领兵随后追袭,晋军屡次失败,但苻苌也中了乱箭去世。桓温刚占领的关中之地又都丢失了。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至此结束。

    桓温的这次北伐比殷浩的北伐比多少强点儿吧。晋穆帝派遣使者到襄阳对桓温大军进行了犒赏劳军。

    掌控朝政的“大军阀”桓温感觉殷浩还是有才能的,便写信给殷浩,打算任用他担任尚书令。